九份山城-無線美好

百年前九份原為默默無聞的九戶農家,因山區交通不便,民生物資皆集體採買,故每次皆分”九份”,因以得名。後因金礦開採而有”小上海”及” 亞洲金都”之稱,卻又因金礦停採而人去樓空,形成所謂”悲情城市” 。現在似乎又發現另外一種”金礦” 般,形成台灣最熱門的觀光景點,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到此尋幽探訪。短短百年不到卻如此大起大落,似乎反映台灣發展現象,實令現代人省思。以上變遷由九份建築景觀繁華落盡、新舊雜陳即可感受其震撼。

一、聚落草創期(西元1895年前)

光緒十六年(1890)夏,劉銘傳築台北到基隆間鐵路,在七堵架設橫跨基隆河的鐵橋(今改為大華橋),其中曾在美國採金的粵籍工人,偶然發現河中的砂金,從此掀起基隆河淘金熱。光緒十七年(1891)採金者已經超過三千人,其間清政府雖發出採金禁令,但毫無效果。光緒十八年(1892)乃正式設基隆金砂釐局,抽收釐費,允許人民淘洗。
小金瓜露頭的發現

光緒十九年(1893),曾在美國採金的潮洲人李家,自猴硐溯大、小粗坑溪而上,終於在九份山巔發現小金瓜露頭。此一發現立即吸引了無數投機冒險的淘金客,從此改變了以農業生產為主的九份山。是年,清政府把經營不善的金砂釐局以七萬五千圓的一年半租期,讓給淡北的資本家--金寶泉來經營。金寶泉沿用官方「包租釐金」的方式來經營採礦事業,並在九份山和小粗坑增設分局。金寶泉約滿後,清政府收回自營,重開金砂局,然而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,從此金礦也拱手讓給了日本。

***摘錄自《九份歷史之旅》一書*註

二、帝國主義時期(西元1895~1918年)藤田組礦權

光緒二十一年(1895)九份山在日本政府掠奪下,造成礦山缺失業人口增加,抗日活動風起雲湧,陷入混亂,總督府於明治二十九年(1896)一月下令封鎖礦山,禁止採金。十月以雞籠山頂之正南北線為界,畫分東西二礦區,日人藤田傳三郎主持之藤田合名會社(藤田組),獲得西區之瑞芳礦權;田中長兵衛主持之田中組組得東區金瓜石之礦權。

明治三十年(1897)九份山於藤田組的經費下正式開工生產。其引進新型的設備和技術做有系統開採,依次開採甲、乙、丙、永代脈等四主脈,九份採礦業從此步入現代化。藤田另將溪谷開放給居民淘砂金,明治三十一年(1898)平均每日發出採金牌照的數量約有450張左右。

三、台陽礦業時期(西元1918~1917年)顏雲年的堀起

明治三十二年(1899),,藤田組將抗日志士匯集的小粗坑租給擔任巡查補兼翻譯的顏雲年。明治三十六年(1903)顏雲年與蘇源泉共組雲泉商會。大正九年(1920)顏雲年合併雲泉商會與數人共組「台陽礦業株式會社」。昭和十二年(1937)起受產金獎勵政策的刺激,再開鑿現代化坑洞,建設新型浮選廠、粗碎廠、架空索道、氰化廠、硫酸廠等設備。聚落內人口劇增,各行各業林立;輕便鐵路和自動車路相繼興建,九份遂有「小香港」之稱,締造了九份的黃金時期。

***摘錄自《九份歷史之旅》一書

四、從沈寂至旅遊興盛期(西元1971~至今)

光復後,台陽礦業株式會社改組成立台陽礦業公司,並將瑞芳礦山分租給八大公司。民國三十八年和民國四十五年曾分別締造光復後的短暫好 景,然礦山因受政府黃金政策的影響,公定金價不敷成本,加上礦脈逐漸枯竭,台陽公司遂於民國六十年正式結束瑞芳金礦之開採。礦業人口大量外流,九份成為純粹以居住為主的聚落。

七○年代國民旅遊興起,九份純樸的礦業聚落景觀,逐漸在旅遊市場中嶄露頭角。由於一連串鄉土電影選擇以九份為拍攝場景,再加上報章、電視等媒體的曝光,沈寂的九份躍然成為旅遊勝地,當地興起了大量的旅遊商店,建築物也陸續改建。觀光客似乎為九份帶來了繁榮的第二春。

*註一:《九份歷史之旅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
節錄自《九份文史工作室》




Copyright c 2008 九份山城-無線美好 All Rights Reserved.
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97年度建立創新科技示範應用群聚分項計畫
維護管理:九份商圈聯誼會
Powered by GUNet 全球聯網